自殺者

和不自殺者

——《where reasons end》讀感

在「自殺者」這個主題下,《荒原狼》和《西西弗斯神話》都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現在往回看說是決定性的影響可能也不為過。

之後很久沒有看到那麼貼近我精神的書了。

這兩天找別的東西又一次看到李翊雲,於是把放了很久的《where reasons end》翻出來看。冥冥之中算是緣份嗎,2016年我看《荒原狼》的時候,我大概是不會覺得這一本會貼近我的,可經過這中間七年我自己的變化和新體悟,現在看到它幾乎有當時看《荒原狼》的那種感覺。是,一定程度是「我想的甚至我做過的一切都已經有人曾經書寫」的那種感覺,是坐在那種低頻音響邊上五臟六腑都嗡嗡震的奇異感覺。還是相信緣份。李翊雲這本書16年都還沒有出呢——它19年二月出版的,也恰好是那個時候我終於脫離了我過長的青春期。


李翊雲,這個名字在2023年寶珀文學獎評為名單裡,但第一次掃過時被萬瑪才旦吸引去了注意力。 在眼下的中文文學界,連馬伯庸三個字都比她要更響亮一些。真正看到,是時隔一個月我再次打開寶珀的頁面,看到《鵝之書》,意識到原來李翊雲就是那個在我的to read清單裡放了許久的作者——我那列表裡一共有她三本,《where reasons end》,《must I go》,以及《the book of goose》。

幾乎整整一年前——和小羊的聊天紀錄顯示——我在2022年的九月三十號,激動地發現了Yiyun Li這個名字,和Ling Ma一起,當時吸引我的標籤是移民作家(當然,還要加上「女性」)。而且是一代移民。尤其是李翊雲維基百科上的履歷寫著,她在北京長大,曾在解放軍服役一年,之後從北京大學讀完理科本科去了美國讀研,還是理科,這回讀的是免疫學。之後改行讀了文學的研。這些關鍵詞對我來說是有很多親近的點的,所以很興奮。可時隔一年,我依然遲遲沒有讀她的書––沒有什麼複雜的原因,只不過我的待讀清單過長且我總是被忽然出現在眼前的新書吸引去注意力。

她的維基簡介還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是說她本人有過一段時間的breakdown,因此她改變了她的書寫風格,而不久後她十六歲的兒子選擇了自殺。《where reasons end》就是一本在這個背景下被寫出的書。

這本書被分類在fiction虛構類,原因只不過是這其中的對話都是李翊雲在兒子死後幻想出來的對話。

自殺未遂者與自殺者的虛構對話。

#pros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