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I.D.

2023年5月6日 午場 Royal Court Upstairs

Tatenda Shamiso tells the story of his experience as a Black transgender immigrant in the UK.

這是Royal Court上讓我看完之後立刻買票的簡介,僅僅是這第一句話,我感興趣的話題buff疊滿。買了劇本之後看見,原來導演是台灣人,舞台管理也是台灣人。更喜歡了。

相比前段時間同樣是在Royal Court看到的LGBTQIA+ manifesto類型劇,Sound of the Underground[^1],我第一感受是,這個劇少了很多憤怒和悲痛,或者說是外放的、明顯的、最傳統意義上的憤怒和悲痛。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試圖解釋感受的第一反應是,大概是一種代溝:SotU的角色/演員都是我這個年紀再往上走的了,甚至可能還有70末80初的,而NO I.D.的作者/演員,他才二十出頭[^2],是00後一代。我又不禁想起,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有一期,90末的Chace和安雨說,要躁,要瘋,結果音樂一響,完全跟前後出場的中國搖滾老炮展現的「躁」跟「瘋」不在一個量級。前者更精細,更湧動暗流。這個戲的Tatenda也給我這種感覺。就連他要描述、重現憤怒,整個舞台也是相對冷靜的。是,舞台最後是一團亂,但這個過程其實柔柔的,扔紙箱擲地無聲,分發材料紙也輕輕快快地遞給第一排觀眾: “This is for you.” 跟SotU那把坦克都開出來,用槍掃射,震耳欲聾的音樂,變化多端的燈光相比,簡直都算不上憤怒。

雖然是我一廂情願的猜想,也沒有做任何數據統計和調查,但我進一步說服了自己:隨著時代進步,下一代人受到的痛苦折磨,社會性也好生理性也好,是在逐漸減少的。相應的,大家控訴煩惱的事情也變得不一樣。比如其實簡介裡那個「black immigrant」,頗有clickbait之嫌。事實上Tatenda是比利時津巴布韋混血,生於美國,護照是比利時和美國雙重國籍,從小都是學校的cool kid superstar,如今在倫敦生活發展。這些經歷相信跟我們大部分人看到「黑人移民」這四個字時聯想到的苦難掙扎是完全不掛鉤的,甚至他完全算是privileged群體——他甚至有足夠的能力負擔起在英國在私人診所獲得他transition需要的手術和藥物。而從實際錄音當中我們也聽到,他從小,不管事生為女孩還是當男孩,身邊都有無數人的支持與愛,他父母的錄音聽上去就像童話一樣好。

完全不是我想像的傷痕文學。

[^1]: Sound of the Underground [觀感](https://counttopi.montaigne.io/sound-of-the-underground) [^2]: 根據他自述跟一些簡單加減法,他應該是00年出生,今年23歲。

#viewing